柳營代天院王醮「代天巡狩-遊王公」信仰文史探尋(一)
2023-03-04

柳營代天院王醮「代天巡狩-遊王公」信仰文史探尋(一)

 

 

「三角窟」為柳營代天院王醮「遊王公」信仰發源地;台灣新舊地名有關「窟」是指低漥地形(臺灣文獻第58卷第3期,2007)。柳營鄉地形為河川沖積地(柳營鄉志,1999),耆老所稱「三角窟」,經由柳營代天院管理委員會查訪相關資料,應位於急水溪、龜仔港大排及德元埤水域之間流水淤積三角低窪處的區內鳳和中學附近。

研判為柳營王醮代天巡狩-遊王公信仰發源地「三角窟」地點(引用翻拍柳營鄉志,1999)

柳營劉氏族譜記載,劉氏先祖從大陸遷台時期約在明清之際;來台開基始祖名叫劉茂燕,劉茂燕生于萬曆四十五年(1618),卒于清順治十六年(1659)。早期柳營光福村的舊地名為「溫厝廍庄」就是首創劉氏祭祀公業;由官任奉政大夫劉氏第五代祖劉日純設立糖廍所在(沈明穎,2012)。

 

「台灣種植甘蔗始於什麼時候?一般權威說法始於明朝萬曆崇禎年間,福建災民數萬人移居台灣,甘蔗可能於那時被移植過來。1624年荷蘭人入侵台灣,積極鼓勵種蔗,糖產量大增。1661年,鄭成功驅逐荷人,屯田墾荒,發展種蔗製糖,台灣糖業漸具雛形,糖產更為當時對外貿易的大宗。荷鄭時期,糖產外銷之紀錄為1652年即已輸入日本,1856年有美商在台經營蔗糖出口業務,1872年澳洲在台購買大宗蔗糖,1880年曾創出口最高紀錄。」(台糖通訊,2013)。

 

臺灣舊式糖廍始於何時,史料上很難考查,鄭成功在台經營期間糖廍已有輸餉課稅之舉,可知當時已有糖廍之存在(https://zh.wikipedia.org/zh-tw/糖廍)。

南宋人王灼所著《糖霜譜》,敘述製糖方法「糖水入甕兩日後,甕面如粥文,染指視之如細沙。上元後結小塊,或綴竹梢如粟穂。漸次增大如豆,至如指節,甚者成座如假山,俗謂隨果子。結實至五月,春生夏長之氣已備,不復增大,乃瀝甕〈過初伏不瀝則化為水,下戶急欲前四月瀝〉。霜雖結,糖水猶在,瀝甕者戽出糖水,取霜瀝乾。其竹梢上團枝,隨長短剪出就瀝。瀝定曝烈日中,極乾收甕。」內容指出製糖容器為「甕」,與耆老傳述「13口狗母煨」的形狀相似,以此研判,「13口狗母煨」的年代應早於1624年。

通濟宮置租立業碑記石碑(劉采妮拍攝)

針對「溫厝廍庄」的文獻資料中,從柳營代天院管理委員會訪查,立於鐵線橋通濟宮舊廟虎爿4面石碑中:清嘉慶十四年(1809)〈通濟宮置租立業碑記〉拓碑的內文中「...爰將所買租園條段及樂施姓名,勒石于左: 一、買盧敬觀園一坵七分,帶吳家租糖一百四十九觔半,陳永興餉銀壹錢六分半。坐落溫厝廍庄尾,東至王宅園,西南俱至盧宅園,北至東路。價銀一百十員。...」。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另有1933【台南州祠廟銘鑑】紀載:「大道公會:柳營庄柳營,祭神:保生大帝,創立:明治三十九年,沿革:陳長江外二名,從溫厝廍遷移到查畝營庄居住,而奉請來,巧遇查畝營庄的盧躼頭等人組織南海佛祖會的機緣,因而合併為大道公會...」。根據柳營代天院管理委員會查訪,指稱上述「大道公會」為柳營(查畝營)三個保生大帝神明會中,俗稱「金面大道公」;訪查的資料:金面大道公是由陳氏祖先於溫厝廍庄恭奉祭祀的守護神,於明治39年(1906)時期,因故遷入查畝營庄時,奉請而來,並由陳姓、盧姓兩姓各組的神明會合併,其中盧躼頭為柳營代天院現任主委盧朝仁的祖父輩,是否與溫厝廍庄的盧敬觀有族親關係?尚在查訪中。陳姓的陳長江未能找到此人,因此推測是「二堡」陳的可能性比較大,日治時期的光福村(二堡)為柳營劉家土地,劉家為使庄頭興旺,無償提供給外姓建屋居住(柳營鄉志,1999)。

 

柳營代天院管理委員會所收集柳營獅陣前爐主陳連對(約63歲) 的口述資料,談及祖母述說祖父早期在「溫厝廍庄」開飯館,很多捆工(搬運工人)及南來北往的過路客休息站,一次溫厝廍庄遭豪大雨洪災慘狀,祖父在洪水氾濫之際,爬上大樹躲過一劫。「溫厝廍庄」還有「過港」的地名,地方耆老劉阿蘇的回憶提及小時候幫二房頭,放牛到「溫厝廍庄」吃草,周遭地面上尚有很多破紅瓦片,經由上述資料推測「溫厝廍庄」應該是在日治39年(1906)之前漸漸消失於洪患之中。

 

「溫厝廍庄」的溫厝是否與溫姓有關?經柳營代天院管理委員會查訪,附近的查畝營、八老爺、龜仔港都無溫姓家族,因此推測應該與姓氏開墾無關,透過相關史料研判:明鄭時期,位於八老爺庄東邊的「溫厝廍庄」,可能是鄭成功的第八位兒子「鄭溫」的文武官田,推測以「溫」字命名為「溫厝庄」,又因該地建有糖廍,因此稱為「溫厝廍庄」。經管理委員會查詢台灣堡圖早期找不到「溫厝廍庄」,搜尋大正9年之後的地圖,在查畝營庄東方出現一個「溫厝廍」庄頭,該處早期地名為「崎頭堀仔庄」,為信仰圈東甲黑面大道公(東安宮保生大帝)的發源地,至於「溫厝廍庄」與「崎頭堀仔庄」有何連結?管理委員會將繼續探究源由。(柳營代天院提供資料/劉采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