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重視美感 重視獨創 還要知音欣賞 茶墨畫家潘漢邦就是不一樣

2025-11-28

戴貴立專訪

每一幅作品都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原創,獨特之處是不可言說的。讓人一再的迷惑它怎麼會這麼好看,這麼打動人,這麼吸引人,語言是無法表達的。  


如果你站在這幅作品前會駐足良久,慢慢的發現自己走進去這幅畫裏,這幅作品一定有藝術價值。反之,始終走不進去,覺得吸引不了人,無法產生共鳴,這幅作品就沒有真正的藝術價值。  

評畫的標準根本不是準不準?像不像?內容如何?都不重要。評判就一個總標準就是感動又覺得好看。某些作品雖然畫得非常真實,但就像照片一樣,意義不大。抽象但是又諧調,脈絡間看出條理,或是悟出奧妙,這就是畫家之所以偉大的地方,他們拉開了現實與藝術之間的距離。但是又忠實呈現藝術家的眼界,心境中美與秩序的表現。重組甚至打破重來,更是一種創造,重生。 

 藝術絕不是現實的翻版,如果還是以像為標準的話,你再怎麼像?你能比相機還像嗎?  
有時離客觀真實越遠,離精神就越近。

繪畫除基本功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對事物的感受能力。潘漢邦認為:「能夠從對象當中看出有意思的東西來,並且畫到畫面上讓它變得有意思,表達一個更豐富的內容,更豐富的意象。這就是藝術的境界。」

「每一筆都很雕琢刻意,最終畫面肯定就不生動。畫面越輕松,畫家越不輕松。」潘漢邦還說:「40年前我追求畫的像,畫的細而今追求畫的有意思,有意境,還不能空洞。」

藝術史上曾經如是解說「藝術品」:「不能單從畫面上評價,而應該放到美術史上去評價。梵古的畫面,相對來說,現在能達到這種程度或者用這種方法去畫的畫家有很多,但是這已不足以說明什麼問題了……。」

梵古的價值在於它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他是改寫美術史的畫家。潘漢邦原創茶墨藝術,也是美術史上第一個這麼嚐試並潛心研發改良的創作技法。

所以「我們應學習前輩對藝術思考的思路和方法,但不要再按他的思路和方法去復製與模仿。」這段說法,已經是有美術哲學意味。一個畫家一旦開始模式化的繪畫,就意味著他的藝術生命力喪失了,那是畫商品畫。

所以漢邦逼自己不要模式化,運用不可控的奇妙變化,與難度,在這種條件下,讓自己變得.想重重複也重複不了。藝無止境,自己要不斷的挑戰,提昇自我。,

不能重複,不能模式化,程式化,減少刻意和雕作。平衡的完美,在於傳達畫面背後的詩意與意境。好作品往往初看很平淡,甚至看不懂,但越品味、越細看、越有意思、越能深入。

當代茶墨藝術可以簡單理解它不再追求對物象客觀的再現,而是體現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精神,追求物象的意境和詩意的表達,以點線面構成,減少刻意和人為,突出畫面的生動自然和畫家的主觀性。

用最少的繪畫元素,把禪意和慈悲,隱於團塊色線之間,影影綽綽,表達最豐富的意境。中西結合,融會貫通。這也是潘漢邦能夠另闢蹊徑,獨領風騷的原因。